当前位置:首页 > 翰林刷题小程序随堂练习 > 正文内容

【成人自考】【中国古代文学史(二)】【00539】高频考点(46)

(1).试论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

(1)辛弃疾的婉约词柔中有刚。 (2)喜议论,以论为词。 (3)善用典,用典广泛。 (4)以文为词,用散文句法。

(2).试述《三国演义》的思想倾向。

(1)继承宋代以来以蜀汉为正统的看法,表现出强烈的“尊刘贬曹”的倾向。通过对曹操的残暴奸诈、刘备的宽厚仁爱的描写,表现出对“仁政”和“明君贤相”的社会图景的向往。 (2)强调了“义”的道德价值,始终以“义”作为描写和衡量人物的重要标准。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以德报德、互相帮助的道德观念。 (3)全面地展示出汉晋之间政治、军事斗争的广阔性和复杂性,被视为“绝好的历史教科书”。

(3).元杂剧“四大爱情剧”

元杂剧“四大爱情剧”:指《西厢记》、《拜月亭》、 《墙头马上》、《倩女离魂》。

(4).宋代“说话四家”

宋代“说话四家”:宋代“说话”极为发达,分“说话 四家”,即“小说”、“说铁骑”、“说经”、“讲史书”。

(5).简述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元杂剧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迅速崛起、兴盛,进而风靡全国,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1) 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艺术表演的社会化,是促使戏剧成熟与兴盛的必要基础。(2) 蒙古贵族的爱好,对元杂剧的发展起到了有 力的提倡和推动作用。(3)文人参与创作和演出,高水平作家队伍的形 成,是元杂剧繁荣的重要因素

(6).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和内容有哪些特点?

关汉卿杂剧的题材和内容,有以下几个特点:(1) 涉及多种多样的社会生活层面和人物,深刻 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2) 集中反映了社会中弱者的生活遭遇和生活理 想,热情赞美他们的美好品格。(3) 在反映社会对弱者的压迫和命运对个人的压 迫的同时,始终表现出弱者顽强的斗争精神。

(7).简述南戏与杂剧的不同之处。

南戏与杂剧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1) 杂剧的基本体制是四折一楔子,篇幅较紧凑, 情节较集中;南戏则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 自由。(2) 杂剧一般由一人独唱,一唱到底;南戏的上场 角色都可以唱,还可以对唱、合唱。(3) 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南戏一出 之中可以用不同的宫调,可以换韵。(4) 杂剧没有开场;南戏有开场,在正戏之前先由 副末报告剧情和创作意图,开场一般用两 阕词。(5) 杂剧角色分为旦、末、净、杂;南戏角色分生、 旦、外、贴、丑、净、末。(6) 音乐上的差异。首先是基础不同,杂剧是在 诸宫调的基础上形成的,南戏则是在东南沿 海一带的民歌基础上形成的,另外还吸收了 宋代以来流行的词体歌曲。其次是南曲与北 曲风格的差异,南曲轻柔婉转,北曲高亢 劲切。

(8).简述话本小说的艺术特点。

(1)话本小说的体制形式是结合市民听众的需要创造出来的,其结构一般由题目、篇首、入话、 头回、正话和篇尾六个部分组成。篇首或篇 尾多采用诗词,起到点名大意、烘托气氛,或概括主旨、总结全篇的作用。人话起由开场 诗词导入本事的作用。有的在入话之后插入一段与正话相同或相反的故事,称为“得胜头回”“笑耍回头”,然后过渡到主要故事。(2)话本小说的叙述方式符合一般大众的欣赏习惯,即连贯叙述,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带有悬念和巧合,所谓“无巧不成书”。(3)话本小说使用大众能够理解的白话进行演 说,以生活化的语言代替书面语言,这是小说 文体上的重大变革。

(9).元杂剧《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是如何展开的?

《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以老夫人 及郑恒为一方,以崔莺莺、张生、红娘为另一方的 冲突;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矛盾冲突。 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两条线索互相制约, 交错展开。第二本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是一个 大关目。在此之前,莺莺、张生与老夫人的矛盾 冲突是潜在的,表现为崔、张一见钟情之后,两人 相互爱慕、希望接近,与老夫人治家谨严、冰霜之 操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与老夫 人维护礼教、维护门阀体面之间的无形冲突。孙 飞虎的出现,使剧情的发展顿时激化。老夫人的 许愿,张生的退敌,崔、张二人以为天遂人愿,不 料老夫人变卦,使他们的理想顿成泡影。此后, 戏剧冲突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崔、张与老夫人的 冲突表面化.并且,由于对老夫人的极端不满,他 们私下以“非法”的形式结合了。“拷红”是戏剧 冲突的又一大转折。崔、张私下结合被老夫人发 觉,于是拷问红娘,老夫人与红娘之间发生直接 冲突。红娘抓住老夫人的弱点,勇敢斗争,迫使 老夫人不得不承认崔、张的关系。但矛盾并没有 就此解决。老夫人在承认了崔、张的婚事后,立 即提出附加条件:张生必须应举得官,才能成就 婚事,这使得戏剧冲突再起波澜。张生答应老夫 人的条件,崔、张被迫分离。但崔莺莺却明确提 出:“此一去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老夫人坚持 相府不招白衣女婿,莺莺则认为:“但得一个并头 莲,强似状元及第。”人物之间的冲突,已经明显 表现为两种婚姻观念的冲突。第五本是戏剧冲 突的最后解决。尽管郑恒竭力破坏,张生仍然在 得官归来后与鸾莺成婚,使故事得以大团圆 结局。

(10).试述《琵琶记》的写作目的及艺术成就。

《琵琶记》的题目是:“有贞存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从浅层意义上说,作者写作此剧是要 为蔡伯喈洗雪冤屈;从深层意义上说,作者是要 借此剧宣扬忠孝伦理观念。《琵琶记》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赵五娘这一人 物形象的塑造上。她在饥荒年月尽心尽力地奉 养公婆,苦苦维持生计。作者只是要塑造一个符 合妇道标准的女子形象,但由于作者真实地描写 了她面对苦难时的顽强不屈和自我牺牲精神,所 以使得这一形象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琵琶记》艺术上很值得称道的另一点,是其结构 上的“苦乐相错”,如蔡伯喈在相府成亲与赵五娘 在家中吃糠,蔡伯喈在相府赏月与赵五娘在家乡 葬亲,两两对照,具有很强的艺术震撼力量,收到 了很好的艺术效果。《琵琶记》的曲辞也颇富表现力。如第二十七出 “中秋赏月”,叙蔡伯喈状元及第,被迫入赘相府, 与新人牛氏中秋赏月。伯喈对月伤怀,心念父母 发妻,有苦难言。牛氏则自庆新得佳婿,欢愉之 情溢于言表D清人李渔对此出最为激赏,赞曰: “同一月也,出于牛氏之口者,言言欢悦;出于伯喈之口者,字字凄凉。一座两情,两情一事。” (《闲情偶寄》)反映出髙明制曲撰文的匠心。

(11).《今古奇观》

《今古奇观》:“三言”、“二拍”行世不久,鉴于其 “卷帙浩繁,观览难周”,姑苏“抱瓮老人”选择其 中优秀的篇章,取“三言”中29篇,“二拍”中11 篇,共40篇,汇刻为《今古奇观》。《今古奇观》成 为后来300年间流行最广的拟话本小说选集,在 “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对拟话本小 说的流传起了很大的作用。

(12).简述《水浒传》描写人物的特点。

《水浒传》描写人物的特点有:(1) 把人物置于引人入胜的情节发展之中。如写 武松,安排了景阳山打虎、斗杀西门庆、醉打 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派鸳鸯楼等刀光血 影、震撼人心的场面。人物和情节高度融合 在一起,给人以符合生活的真实感,避免了人 物形象的平板化。相似的情节,也写得各有 声势,起到相互映衬的作用,如武松打虎后, 又写李逵杀虎,又写二解争虎。在相互映衬 中突现人物个性,“犯中求避”,写出了人物的 “同而不同”。(2) 在塑造人物时倾注着强烈的爱憎感情,为表 现人物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而适当地运用夸 张渲染的手法,使人物富有传奇色彩。如写 鲁智深倒拔垂杨柳,花荣射雁,石秀跳楼,以 及吴用的机智过人,戴宗日行八百里等,都极 富传奇色彩。

(13).简述《金瓶梅》在艺术结构上的特点。

《金瓶梅》的艺术结构,与以往的通俗小说相比有 很大进步。它将各色人物交织在一起加以描写, 每一个故事在直线推进时又常打破时间的顺序, 作横向穿插以拓展空间,不再注重情节的曲折, 而是突出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 了一种网状的艺术结构。在这个网状结构中,圆 心是西门庆一家,这个家庭的兴衰构成纵向的主 线,这个家庭与当时社会的各种联系构成一条条 横线,主要人物西门庆、潘金莲、李瓶儿、庞春梅等的故事分别构成一条条纵线,纵横交错,各个人物、情节之间蹊径相通,互为因果,像生活本身一样丰富多彩,虽然头绪繁多,但意脉连贯,浑然一体。《金瓶梅》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在艺术结构方面已经发展到高度成熟的阶段。

(14).简述汤显祖《牡丹亭》对明代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的改造。

(1)改变小说中杜、柳两家门当户对的关系,杜宝从太守升任宰相,柳梦梅则仅是一个穷书生。(2) 对小说中缺乏性格和行动的杜宝、连名字都 没有的教书先生加重笔墨,将他们塑造为严正的封建卫道士。(3) 淡化小说中杜丽娘的淑女色彩,突出其敏感多情、追求自由和爱情的叛逆性格。(4) 着意描写杜丽娘、柳梅梦结合的曲折历程,突出自由爱情所受到的社会、家庭的阻力,彰显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精神。

(15).简述高启诗歌的主要内容。

高启的诗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反映时代战乱、感慨民生艰难,如《吴越纪游过奉口战场》。 '(2) 表现自我个性、抒写生活志趣,如《青丘子歌》。(3) 咏史怀古和托物寄慨,如《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16).试述《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在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1) “七实三虚”的艺术构思。《三国演义》尽量以 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为依据,同时, 它又以民间传说为依据,在许多地方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和想象虚构。所以章学诚说 它是“七分实事,三分虚构”,大凡书中精彩动人的故事、生动鲜活的人物,往往是虚多于实 的。作者成功地处理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 的关系,从而使《三国演义》产生出巨大的艺 术魅力。(2) 完整宏伟的艺术结构。《三国演义》以120 回、75万字的篇幅讲述近百年的历史,以蜀 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 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既曲折变化,又前后 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3) 成功出色的战争描写。全书共写了四十多次 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 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许多大的战争,都能把战事的起因、力量对 比、彼此的方略及内部争执、战争的过程及其 变化、胜负的决定及其缘由、有关人物在战争 中的作用等叙述得具体生动,如赤壁之战。 小说还善于在激烈的战争中穿插一些悠闲的 场面,以调节气氛。如在赤壁之战中,用抒情 的笔调写人孔明饮酒借箭,庞统挑灯夜读,曹 操横槊赋诗等悠闲的插曲,做到缓急间杂,张弛交替。(4) 独具神采的人物塑造。《三国演义》塑造了一 系列独具神采的人物形象,许多人物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刘备的宽厚仁爱、曹操 的雄豪奸诈、关羽的勇武忠义、诸葛亮的谋略超人等,都极富艺术生命力。①小说善于运用层层皴染的手法,在反复出现的不同事件中强化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如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气周瑜、七擒孟获、六出祁山,靠相似而又不同的情节的展开,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愈发鲜明。②小说还善于运用传奇色彩极浓的故事和生动的细节塑造人物。如写关羽温酒斩华雄,“其酒尚温”这一细节,不无夸张地表现出关羽的神勇。③小说还善于运用对比烘托的手法塑造人物。比如写诸葛亮出山,先借司马徽、徐庶之口虚写他非凡的才能,继而写刘、关、张拜访 他两次不遇。诸葛亮尚未出场,作者已用烘 云托月之法,把他的精神气质和人格追求生 动地传达出来了。(5) 平易浅近的语言。《三国演义》的语言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简洁明快,以粗笔勾勒而 不以细部描画见长,雅俗共赏,形成了一种适 用于历史演义小说的独特的语言风格。小说 写人物对话,能够切中人物的独特个性,使读 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张飞的话往往是快 人快语,疾恶如仇;关羽的话往往心高气盛,目中无人;而孔明的话,则往往从容不迫,应 对自如。

(17).简述沈德潜“格调说”的内涵。

38. 沈德潜论诗倡导的“格调说”的内涵有两层:.(1) 诗歌创作要本于诗教,“原本性情,关乎人伦 日用及古今成败兴坏之故者”。这与潦薛提 倡的程朱理学相适应,因而“格调说”带有明 显的维护封建统治的色彩。(2)诗歌创作要讲求蕴藉。沈氏推尊唐诗,偏袒 七子派,尤重诗歌声音的美,他认为“诗以声 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

(18).简述弹词作品《天雨花》的思想内容。

《天雨花》是一部具有浓郁政治色彩的作品,它以 明末朝政的腐败、混乱以及阉党弄权的历史真 实画面为背景,反映了以左维明为代表的忠臣 义士为维护正义、保卫朱明江山而与奸佞贼子 展开的斗争,总结了明亡的教训,抒发了作者经 历国势阽危后家国无望的人生感受。

(19).简述黄遵宪“新派诗”的特点。

黄遵宪“新派诗”的特点有:(1) 反拟古,尊独创,要求“我手写我口 ”,“不失乎 为我之诗”。(2) 其所取材,“凡事名物切于今者,皆采取而假 借之”,述事则“举今日之官书会典方言俗谤, 以及古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耳目所历,皆 笔而书之”。(3)表现方法上,利用古代艺术传统,力求变化多 样,“复古人比兴之体”、“以单行之神,运排偶 之体”、“取《离骚》、乐府之神理”、“用古文家 伸缩离合之法以入诗”。

(20).试述《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成功塑造了成群的有血有肉的个性化的人物 形象。小说塑造了上百个不同身份、不同个 性的人物,无不传神,各具光彩。①作者善于写出人物的不同性格,更能将同一阶层或同一类人物,对比映照,写出其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凤姐和夏金桂都是耍泼的悍妇,凤姐“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金桂则毫无顾忌,凶相毕露。②人物置于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从各个层面反复渲染,写出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达到了典型化的艺术高度。如小说将凤姐放 在各个社会关系的各个层面中写,写她与贾 母、王夫人的关系,写她与荣宁二府的贾氏姊 妹、妯娌、侄媳的关系,与男性的关系,与下层 奴婢的关系,与贾琏的夫妻生活,与官府的勾 结等。她是小说中写得最复杂也是最有生气 的人物。(2) 善于处理小说情节,往往能够把日常生活事 件写得意味深长。在“宝玉挨打”这一片断 中,作者不以紧张热闹的情节取胜,而是通过 对日常生活的细腻描绘,刻画人物的鲜明性 格,表现出丰富深刻的社会内容。(3) 心理描写深入而细腻,尤其是写青年男女那 种富于灵性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如第32回, 当黛玉听到宝玉背地里和史湘云、袭人说她 从来不说那些“混账话”之后的心理活动,堪 称经典。(4) 注重环境描写,以烘托人物性格。如写潇湘 馆的竹林、垂地的湘帘、悄无人声的绣房和透 出幽香的碧纱窗,都充满诗情画意,这不仅与 黛玉的气质相合而且把黛玉的形象衬托得 更为优美动人。(5) 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无论是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自然景致,表现社会风尚,揭露封建礼 教,还是小说语言的诗意化,作品思想意蕴的 表现都从生活的整体出发,于平淡中见真 奇。小说对场面中的景物、人物乃至事件的 叙述,多半借助于内视点,运用限知叙事的方 式。比如小说借冷子兴之口介绍贾府,通过 黛玉初进荣国府和刘姥姥的感受写荣国府的 繁华气象,这既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又使得故 事在生活之中,具有原生态性,有一种流动 感。小说中还出现了叙事者、隐形作者(作品 中表现的整体价值取向)与作品意义三者之 间的差异_而且叙事者自觉地挑战隐形作者 的权威,这种挑战与小说反叛性的思想意蕴 有着内在一致性,这就使作品的意义更为丰 富和复杂。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叙事艺术的一 大飞跃,具有现代小说的意味,也是其写实风 格的重要体现。(6) 浓重的诗化色彩。诗化的艺术处理不仅是小 说描写对象的需要,更与小说的悲剧意识相 吻合。小说与诗的畛域被打破,成了一部叙 事的诗,是诗的小说。

(21).试述《长生殿》的艺术特色。

《长生殿》在艺术上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 结构完整,关目紧合,针线绵密,独具匠心。 剧作场面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波澜曲折,作 者以李、杨爱情为主线,以中庸社会政治为副 线,将宫廷内外的斗争、社会生活和李、杨爱 情平行交织,层次淸楚。作品在描写李、杨爱 情时,又巧妙地以有着象征意义的道具定情 物“钗”和“盒”贯穿始终,合而分,分而合。(2) 语言清雅秀丽,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如《闻 铃》中的《武陵花前腔》,继承了《长恨歌》、《梧 桐雨》的笔法,以风声雨声衬写唐明皇对杨贵 妃的怀念.缠绵悱恻(3) 曲辞音律,独步一时。洪昇继承元曲的传统, 化俗为雅,创造出典型的曲辞。如第38出 《弹词》全曲用了 17个叠字,富于变化,又采 用俗字,这些都是元代杂剧和散曲的语言,而 非清代的口语。此外,曲辞能随环境情节和 人物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的华美绝赡, 有的哀感顽艳,有的慷慨悲愤,有的细致宛 丽,从而使人物不同的精神情态得到更好的 表现。

(22).吴文英提出的“论词四标准”是什么?

吴文英提出的“论词四标准”是:音律欲其协,不 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缠令之 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无深长之味:发意不 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

(23).简述元杂剧《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十分尖锐激烈,其中展现的 有窦娥与她婆婆的冲突,有窦娥与无赖张驴儿的 冲突,有窦娥与官府的冲突,窦娥与整个黑暗社 会的冲突。

(24).复社、几社共同的文学主张有哪些?

在文学方面,复社和几社的共同之处是重揭前后 七子复古的旗帜,但其要皆却不在模拟古人作品 的风貌,而是要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朝 廷的危亡。他们反对公安派、竟陵派那种重视自我性灵的边缘化的人生态度,也反对他们的文 学主张,这标志着明末诗风新的转向。

(25).试述《牡丹亭》中杜丽娘的形象。

《牡丹亭》成功塑造了杜丽娘这一追求自由与爱 情的女性形象,细腻地描绘了她叛逆性格的形 成与发展。杜丽娘出身于名门望族,是太守的小 姐,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严父、慈母、迂腐 的墊师和深寂的闺阁,形成了一个封建礼教的 铁樊笼,严酷地禁锢着杜丽娘的身心。她在刺绣 之余偶尔午睡片刻,在衣裙上绣点鲜艳的花鸟, 都要受到干涉和责怪。在这样的环境里,杜丽娘 的性格自然有温良贤淑的一面。然而,她没有泯 灭的自然天性也在不断成长。当她在后花园发 现生生不息的自然春光时,蓦然间感到生命的 寂寞和无人慰解的苦闷.青春的躁动使她在梦 中与情郎相会了。虚幻的梦境开启了她少女的 情窦,梦醒之后,回到无情的现实之中,她倍感痛 楚,于是反复去寻求那虚幻的梦境,执著而徒劳 的追寻使她一病不起。这时她的性格已不再是 温良贤淑的大家闺秀,而是带有叛逆色彩的对 于自由和爱情的追求者。为情而死,是杜丽娘性 格的一次升华。她身为鬼魂.对柳梦梅仍旧一往 情深,且敢于向阎王殿下的胡判官诉说感梦而 亡的全部经过。在历尽艰阻之后,她又为情复 生.终于与柳梦梅在现实中结合。为情再生,是 她性格的又一次升华。回到现实之中的杜丽娘 为保护和捍卫历经劫难、终得团圆的胜利成果, 在朝堂之上公然对抗父亲的严命,并向皇帝诉 说自己的心曲,这又可以说是她性格的再一次 升华。这种生生死死的至情,赋予了杜丽娘形象 以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20230611.cn/post/10169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