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生品德修养的特点,阐述教师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养成。
【正确答案】:
(1)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
道德修养是学生主观意志的表现,而不是外力强制的结果。只有激起学生道德修养的需要和愿望,才能有效地推动其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使用教育艺术与教育智慧,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品德要求,为其创设达成品德修养目标的可能途径,给予其方向、方法的指导,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
(2)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品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领会思想道德准则和规范,提高他们的品德认知水平,并指导其进行自我品德分析、判断和评价,进而提高对自我的品德认识和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集体活动,通过集体舆论、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品德反思。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生活日记的习惯,鼓励、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品德反思与评价;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学生围绕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如“十四岁生日”“安全意识”“说说你的理想”等人生课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意识,探索理解自我的内心世界。
(3)启发学生制订道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
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品德动机与行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制订相应的道德修养计划,以帮助他们确定道德修养的目标、内容及其实施的途径、方法以及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拟订道德修养计划的关键和实质是“立志”,即目标的确立。为帮助学生立志,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具体可感的理想人格形象,激发其向目标靠近的动力,为其探索方法、策略以及可能性。此外,教师还应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道德认知,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目标。
(4)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
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心理年龄发展与生活阅历不断丰富,学生会逐步扩充自我的感性意识与理性认知。生活实践中充溢着发展因子与启蒙契机,学生能在诸多日常事件中理解、选择与评价,并对自我与事件进行理性分析,继而形成自我的道德体系。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我品德监督、行为控制和品德修养的意志力。
在具体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品德锻炼和自我品德激励的一些方法,以帮助他们坚定品德修养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实现品德修养计划。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各种锻炼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实际活动和交往中独立自主地选择正确的品德行为,引导学生由被动“受教”到自主“建构”,再从自主建构中获得实践智慧。
(5)帮助学生克服道德养成中面临的困境
学生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常常容易受到内在与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二因素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对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学生道德修养中经常出现的障碍与困境:如有意义障碍、智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障碍的产生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也有内在的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根源,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其自觉主动地抵御外在不良因素的干扰,以保证道德修养的顺利进行和促进道德修养能力的提高。
(6)帮助学生养成道德修养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道德修养的习惯,逐步将道德修养过程中的立志自勉、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等环节、步骤和方法,变成经常性的、主动进行的活动方式。教师要启发学生将思想道德修养看作是内在自发的道德意愿,而不是外在附属的道德要求;引导他们在理念与实践中,不断涵养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不仅要将其视为一种德育模式与方法,更要将其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理念。
(1)激发学生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
道德修养是学生主观意志的表现,而不是外力强制的结果。只有激起学生道德修养的需要和愿望,才能有效地推动其自觉、积极、主动地进行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使用教育艺术与教育智慧,帮助学生明确具体的品德要求,为其创设达成品德修养目标的可能途径,给予其方向、方法的指导,从而激发学生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的主动倾向。
(2)帮助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是品德修养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条件。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习、领会思想道德准则和规范,提高他们的品德认知水平,并指导其进行自我品德分析、判断和评价,进而提高对自我的品德认识和评价能力。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集体活动,通过集体舆论、品德评价、榜样示范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品德反思。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写生活日记的习惯,鼓励、帮助他们进行自我品德反思与评价;可以通过召开座谈会,组织学生围绕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如“十四岁生日”“安全意识”“说说你的理想”等人生课题进行讨论,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意识,探索理解自我的内心世界。
(3)启发学生制订道德修养计划,帮助学生立志自勉
在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品德动机与行为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制订相应的道德修养计划,以帮助他们确定道德修养的目标、内容及其实施的途径、方法以及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道德修养的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拟订道德修养计划的关键和实质是“立志”,即目标的确立。为帮助学生立志,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具体可感的理想人格形象,激发其向目标靠近的动力,为其探索方法、策略以及可能性。此外,教师还应开展多种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道德认知,树立高尚的思想道德目标。
(4)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锤炼道德品质
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的。随着心理年龄发展与生活阅历不断丰富,学生会逐步扩充自我的感性意识与理性认知。生活实践中充溢着发展因子与启蒙契机,学生能在诸多日常事件中理解、选择与评价,并对自我与事件进行理性分析,继而形成自我的道德体系。因此,教师要有计划地安排并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我品德监督、行为控制和品德修养的意志力。
在具体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教给学生进行自我品德锻炼和自我品德激励的一些方法,以帮助他们坚定品德修养的信心和决心,坚定不移地实现品德修养计划。此外,教师还要为学生创造各种锻炼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在实际活动和交往中独立自主地选择正确的品德行为,引导学生由被动“受教”到自主“建构”,再从自主建构中获得实践智慧。
(5)帮助学生克服道德养成中面临的困境
学生在道德修养过程中,常常容易受到内在与外在双重因素的影响,二因素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对此,教师要帮助他们克服和消除学生道德修养中经常出现的障碍与困境:如有意义障碍、智力障碍、情感障碍、意志障碍、行为障碍等。这些障碍的产生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也有内在的主观心理因素的作用。教师应深入学生,调查研究,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根源,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障碍及其产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同时,也要强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引导其自觉主动地抵御外在不良因素的干扰,以保证道德修养的顺利进行和促进道德修养能力的提高。
(6)帮助学生养成道德修养的习惯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道德修养的习惯,逐步将道德修养过程中的立志自勉、自我评价和自我激励等环节、步骤和方法,变成经常性的、主动进行的活动方式。教师要启发学生将思想道德修养看作是内在自发的道德意愿,而不是外在附属的道德要求;引导他们在理念与实践中,不断涵养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不仅要将其视为一种德育模式与方法,更要将其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人生理念。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