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翰林刷题小程序真题 > 正文内容

【成人自考】【犯罪学(一)】【00235】2008年10月考试真题

(1).在以下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属于微观性预防的是( )

A.倡导主文化
B.克服社会弊端
C.提高家庭结构的合理性
D.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正确答案C

(2).在下列犯罪防控系统的措施中,不属于限制犯罪机会和条件的是( )

A.搭建自行车棚
B.开展就业指导
C.加强旅馆业的管理
D.被害预防
正确答案B

(3).在下列措施中,属于美国三级犯罪预防理论第一层次的有( )

A.转处
B.通过旅游、运动等方式改造青少年
C.刑罚预防
D.邻里照看
正确答案D

(4).根据一定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全面分析社会治安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的社会治安应达到的要求,是社会治安治理的( )

A.最终目标
B.战略目标
C.阶段性目标
D.长期目标
正确答案C

(5).对犯罪人的教育改造措施属于( )

A.罪前预防
B.罪中预防
C.罪后预防
D.重点预防
正确答案C

(6).治理犯罪的根本途径是( )

A.犯罪预防
B.犯罪控制
C.打击犯罪
D.改造罪犯
正确答案A

(7).在犯罪研究中,凡是两个相关因素之间的相关变动方向同增同减的,叫做( )

A.先行关系
B.后行关系
C.逆相关关系
D.顺相关关系
正确答案D

(8).犯罪意向调查推测的对象是( )

A.被害人的亲属
B.犯罪人的邻居
C.公安人员
D.具有犯罪倾向者
正确答案D

(9).根据损失与犯罪行为的关联程度,被害人的物质损失可以分为( )

A.货币损失和实物损失
B.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C.有形损失和无形损失
D.身体创伤和精神创伤
正确答案B

(10).没有固定职业或稳定生活来源和居无定所的被害人是( )

A.孤独型被害人
B.挫折型被害人
C.职业型被害人
D.流动型被害人
正确答案D

(11).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犯罪率最高、犯罪行为最集中的年龄阶段被称为( )

A.初犯年龄
B.累犯年龄
C.差别年龄
D.高峰年龄
正确答案D

(12).犯罪人犯罪意识的外化表现是( )

A.犯罪心理
B.犯罪现象
C.犯罪行为
D.犯罪动机
正确答案C

(13).支配犯罪行为发生的是( )

A.生理病变
B.生理异常
C.犯罪动机
D.潜意识
正确答案C

(14).体格性格分型说是西方犯罪学者提出来的( )

A.犯罪遗传生物学观点
B.犯罪体质生物学观点
C.犯罪心理学观点
D.犯罪精神病学观点
正确答案B

(15).改革开放后第一次“严打”是在( )

A.1983年
B.1985年
C.1992年
D.2000年
正确答案A

(16).无论犯罪发展的总趋势如何,其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会出现时起时伏、波浪式发展变化,这是犯罪的( )

A.消长律
B.起伏律
C.辐射律
D.自组织律
正确答案B

(17).犯罪人犯罪的年龄主要集中在( )

A.儿童时期
B.青少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老年时期
正确答案B

(18).犯罪研究表明,影响犯罪人年龄之区域性差别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发展水平
B.人口结构
C.地域文化
D.政治环境
正确答案B

(19).导致腐败现象增多的原因之一是商品经济等价交换原则的( )

A.适用
B.限制
C.泛化
D.遵循
正确答案C

(20).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从社会制度上( )

A.限制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B.保障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C.诱发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D.刺激了犯罪现象的产生
正确答案A

(21).犯罪研究应坚持的基本观念是唯物观、辩证观和( )

A.和谐观
B.阶级观
C.系统观
D.人生观
正确答案C

(22).在选定的现实社会生活环境中,由实验者引发和控制某种社会事件,吸引被试者的注意力,并观察其反应的研究方法是( )

A.模拟实验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D.心理实验法
正确答案C

(23).犯罪动力的本质是犯罪的推力和引力与犯罪的控制力、阻力的( )

A.合力
B.助力
C.差力
D.压力
正确答案C

(24).引起犯罪动机产生的因素是( )

A.直接犯罪原因
B.间接犯罪原因
C.犯罪的社会根源
D.犯罪的文化根源
正确答案A

(25).德国学者李斯特提出了犯罪原因的( )

A.一元论
B.二元论
C.三元论
D.多元论
正确答案B

(26).下列人物中提出犯罪根源于私有制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学者是( )

A.柏拉图
B.托马斯•莫尔
C.奥古斯丁
D.孟德斯鸠
正确答案B

(27).犯罪学中犯罪行为概念的外延( )

A.比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小
B.比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大
C.与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外延相等
D.与刑法学中犯罪行为的规定完全不同
正确答案B

(28).研究犯罪原因的目的在于( )

A.发现犯罪与其他现象的联系
B.发现犯罪现状与发展趋势
C.发现犯罪类型与规律
D.发现犯罪行为的轨迹与危害
正确答案A

(29).犯罪调查中的非随机抽样包括偶遇抽样、判断抽样、配额抽样和( )

A.整群抽样
B.等距抽样
C.滚雪球抽样
D.分类抽样
正确答案C

(30).实证犯罪学派的犯罪预防理论是( )

A.刑罚预防论
B.法律预防论
C.环境预防论
D.社会防卫论
正确答案D

(31).下列有关犯罪预防的观点中正确的是( )

A.犯罪预防是针对犯罪原因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B.犯罪预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静态性的行为体系
C.犯罪预防的目的是防止、遏制和减少犯罪
D.狭义犯罪预防专指罪后预防
E.广义犯罪预防包括罪前、罪中和罪后预防
正确答案ACE

(32).犯罪学最基本的范畴是( )

A.犯罪现象
B.犯罪原因
C.犯罪对策
D.刑事案件
E.刑事侦查
正确答案ABC

(33).犯罪对策学包括以下分支学科( )

A.犯罪预测学
B.刑事政策学
C.犯罪心理学
D.犯罪人的矫治与改造
E.监狱学
正确答案BDE

(3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是( )

A.未成年人犯罪多
B.成年人犯罪多
C.暴力性犯罪多
D.敌对分子多
E.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正确答案BCDE

(35).犯罪预测是科学测定未来可能发生的( )

A.犯罪状况
B.犯罪原因
C.犯罪条件
D.犯罪结构
E.犯罪变化趋势
正确答案ABCDE

(36).犯罪现象

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上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具体犯罪及其总和,是一种多变的社会现象,具有量与质的属性

(37).物防

是专指采用物质装置用以阻却犯罪实施所进行的犯罪预防。

(38).性格

性格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39).滚雪球抽样

是指通过已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寻找未知的具有研究特征的调查对象,依此类推直到达到规定的数目。

(40).犯罪社会学派

犯罪社会学派是指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犯罪原因、探计犯罪对策的犯罪学派。

(41).拟制的犯罪人

即犯罪的社会单位或法人,是经法定程序成立或认可的,具有人格化特征,也具有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是“复合型的人”。

(42).简述犯罪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2)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原则。

(43).从构成结构上对犯罪人进行分类可将其划分为哪些类型?

无论在犯罪学中还是刑法学中,从构成结构上,犯罪人都可划分为实体犯罪人、拟制犯罪人和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三种类型。实体犯罪人即犯罪的自然人,拟制的犯罪人即犯罪的社会单位或法人,自行纠集组成的群体犯罪人即犯罪团伙、犯罪集团等犯罪组织。

(44).为什么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

之所以说犯罪学是多学科交叉的、独立的综合性学科,是因为: (1)犯罪学多学科交叉的特点是由犯罪学的学科基础决定的。 ①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不能完全离开法律的规定和法学的相关成果。 ②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研究犯罪的原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和基础。 ③探讨犯罪行为的发生过程离不开心理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成果。 (2)犯罪学的综合性是由犯罪学的研究对象决定的。

(45).简述犯罪预防的可能性。

犯罪是可以认识和预防的,其理由如下: (1)犯罪规律和犯罪原因的可认识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2)犯罪学理论的深化和发展,为分析研究犯罪原因、犯罪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犯罪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3)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为犯罪预防提供了科学的手段和方法。 (4)预防犯罪的实践为犯罪预防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5)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犯罪预防提供了可靠的制度保障。 (6)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为犯罪预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46).试论犯罪现象的属性。

犯罪现象具有历史性、政治性、社会性、文化性的属性: (1)历史性 ①犯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而出现的社会现象。 ②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作为社会现象的犯罪不断演变。 (2)政治性。 ①从犯罪的法律规定看,在阶级社会里,任何关于犯罪的法律规定反映的都是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统治阶级的意志。 ②从犯罪的发展变化看,随着阶级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于犯罪的规定,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 (3)社会性 ①犯罪的发生、发展是社会产物。 ②犯罪在危害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同时也危害了公共利益。 ③从具体犯罪类型看,多数犯罪行为往往直接侵害的是各个阶层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这些犯罪所危害的是社会共同的安宁和利益。 (4)文化性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导致不同的犯罪观。

(47).试论述龙勃罗梭的犯罪学思想和理论。

龙勃罗梭是19世纪中后期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实证派犯罪学的创始人。 (1)关于研究方法:临床观察及解剖等实证的研究方法。 (2)关于犯罪人分类:将犯罪人分为五类。 (3)关于犯罪原因:“天生犯罪人”观点。具体包括: ①遗传因素影响犯罪; ②社会因素影响犯罪; ③自然气候因素影响犯罪。 (4)关于犯罪对策: ①社会防卫理论; ②对犯罪人的鉴定和识别; ③改革刑罚制度的建议; ④其他预防犯罪的建议。

(48).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犯罪状况是( )

A.未成年人犯罪多
B.成年人犯罪多
C.暴力性犯罪多
D.敌对分子多
E.经济领域犯罪突出
正确答案BCD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www.20230611.cn/post/10074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