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自考】【生理学】【02899】高频考点(17)
(1).人体内有哪些抗凝物质?如何发挥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液能在血管内流动而不发生凝固;发生生理性止血时,凝血仅局限于受损部位,并不延及其他正常部位,表明体内的凝血过程受到严格调控。这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生理性抗凝物质在维持体内凝血和抗凝平衡中起重要作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这类抗凝物质有多种,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它可灭活60%~70%的凝血酶。抗凝血酶由肝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通过与FⅡa、FⅨa、FⅩa、FⅪa、FⅫa等分子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结合而抑制其活性。肝素能使其抗凝作用增强2000倍以上。但正常循环血中几乎不含肝素,抗凝血酶主要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硫酸乙酰肝素结合而增强血管内皮的抗凝功能。(2)蛋白质C系统。该系统也包括多种物质。蛋白质C以酶原的形式存在于血浆中,可被凝血酶激活。活化的蛋白质C可灭活FⅧa和FⅤa,抑制FX和凝血酶原的激活,还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蛋白质C系统有缺陷者易形成血栓。(3)肝素。肝素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合成和释放。肝素在肺和小肠黏膜中含量最高,而在血浆中含量极低。肝素主要通过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而发挥作用,也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而抑制凝血。肝素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防治血栓形成。(4)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体内主要的生理性抗凝物质,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是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但并不阻断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
(2).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作用?
(1)细胞外液中的晶体物质大部分不易透过细胞膜,而且细胞外液的晶体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这对保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细胞正常容积极为重要。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降低时,水将进入细胞使之肿胀,甚至破裂;当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升高时,细胞将会脱水、皱缩。(2)血浆蛋白不易透过毛细血管壁,虽然血浆胶体渗透压很低,但在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和维持正常血浆容量中起重要作用。若血浆胶体渗透降低,毛细血管床的血浆滤出增加,可造成组织水肿和肾原尿生成量增加。
(3).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组成及其作用。
这一系统包括纤维蛋白溶解酶原(简称纤溶酶原)、纤溶酶、纤溶酶原激活物和纤溶抑制物。(2)①纤溶酶原主要由肝生成。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纤溶酶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需要被纤溶酶原激活物激活后才能发挥作用。②纤溶酶原激活物有血管内皮产生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肾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产生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正常情况下,t-PA的活性较低,但在有纤维蛋白时,其活性明显升高。这显然有利于凝血与纤溶之间的平衡。目前t-PA和u-PA等已被临床用作溶血栓药,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栓塞等。③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可被分解为许多可溶性小肽,称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它们一般不再凝固,其中部分小肽还具有抗凝作用。④血中的纤溶抑制物主要有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和α2-抗纤溶酶(α2一AP)。PAI-1主要由血管内皮细胞产生,通过与t-PA和u-PA结合而使激活物灭活。α2-抗纤溶酶主要由肝产生,可与纤溶酶结合成复合物而迅速抑制纤溶酶的活性。在正常情况下,纤溶抑制物对激活物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故血中的纤溶活性很低;但当血管壁上有纤维蛋白生成时,激活物分泌增多,并通过一定机制避免抑制物对激活物的灭活,从而使血栓形成部位既有适度的纤溶,又不至于引起全身性纤溶亢进。
(4).为什么正常人血浆pH的变动范围很小?
血液中含有多个缓冲对。血液中的缓冲对能有效缓冲酸性或碱性物质对血液pH的影响,并通过肺排出C02和肾排出过多的酸性或碱性物质。因此,正常人的血浆pH变动范围极小,通常在7.35~7.45。血浆pH保持相对恒定对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十分重要。如果体内酸性或碱性物质过多而不能及时排出,血浆pH便不能维持正常,即发生酸中毒或碱中毒,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5).生理性止血时,引起血管收缩的原因有哪些?
(1)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反射性收缩。(2)血管损伤引起局部血管肌源性收缩。(3)黏附于血管壁受损处的血小板释放5一羟色胺、TXA2等缩血管物质,引起血管收缩。
(6).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血浆蛋白是血液的重要成分,具有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运输物质、缓冲血液pH、参与血液凝固、抗凝、纤维蛋白溶解和防御免疫等多种生理功能。
(7).简述体内生理性凝血的机制。
虽然人体内存在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但在临床上,却很少见先天性缺乏FⅫ和前激肽释放酶或高分子量激肽原的患者有出血症状。目前认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的启动中起关键作用,TF是生理性凝血反应的启动物。一方面,TF与FⅦa结合成复合物后,激活FX为FXa,启动凝血反应。另一方面,外源性凝血途径虽然仅形成少量凝血酶,但可通过对FV、FⅧ、FⅪ和血小板活化的正反馈而形成大量FX复合物,产生足量的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和凝血酶,从而完成凝血过程,故FⅧ和FⅨ和FⅪ缺乏者(血友病)有明显出血倾向。可见,这条绕过FⅫ启动而“截短的”内源性凝血途径由于正反馈的放大作用,在凝血反应的维持和巩固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两条途径紧密联系,共同完成凝血过程。
(8).什么是成分输血?有何意义?
成分输血是把人血中的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制品,根据患者的需要输入相应的成分。因此,成分输血可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且能节约血源。
(9).简述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是由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凝血酶,凝血酶使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因此,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3个基本步骤。
(10).白细胞渗出
白细胞渗出:除淋巴细胞外,所有白细胞都能伸出伪足进行变形运动,使之能穿过毛细血管壁,这一过程称为白细胞渗出。
(11).临床或实验过程中,常采用哪些方法来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
血液凝固过程中有多个环节需要Ca2+参与,临床上常用草酸盐和枸橼酸钠作为体外抗凝剂,因为它们可与Ca2+结合而将其去除,从而起到抗凝作用。维生素K拮抗剂华法林能抑制维生素K依赖的凝血因子FⅡ、FⅦ、FⅨ、FX的合成,在体内具有抗凝作用。临床上有时也需要加速血液凝固,如外科手术中常用温热盐水纱布或明胶海绵按压伤口。因为这些粗糙表面可激活FⅫ和血小板,温水可提高酶的活性,从而加快凝血反应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12).体温调定点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人和恒温动物的体温调节类似恒温箱原理。调定点相当于恒温箱所设定的工作点,当箱内温度低于设定工作点时,加温装置立即启动,使箱内温度回升;而当箱内温度高于设定工作点时,加温装置电源立即被切断,使温度回降,从而保持箱内温度相对恒定。
(13).根据散热原理,如何降低高热患者的体温?
(1)水的导热性能较好,故临床上可利用冰帽、冰袋等给高热患者降温。(2)临床上可利用蒸发散热的原理对高热患者采用酒精擦浴等方法来降温。
(14).简述测定耗氧量和C02产生量的方法。
(1)闭合式测定法。受试者通过肺量计的呼吸活瓣从闭合装置中吸入O2,根据闭合装置中02量的减少,即可获得单位时间内的氧耗量;而受试者呼出的CO2则被CO2吸收剂钠石灰所吸收,根据钠石灰重量的增加,就能算出单位时间内的CO2产生量。(2)开放式测定法。令受试者自由呼吸空气,收集一定时间内的呼出气,分析呼出气中的O2和CO2的容积百分比,计算与空气中的O2和CO2容积百分比的差值,也能计算出耗氧量和CO2产生量。
(15).以体温调定点学说解释人体体温维持在37。C左右的道理。
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的冷敏神经元与热敏神经元的放电活动随局部脑温的变化而改变,它们的变化特点呈钟形曲线。两条曲线在37℃处相交。若局部脑温低于37℃时,冷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引起产热过程加强,散热过程减弱;若局部脑温高于37℃时,则引起相反的变化。实际上,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的神经元活动除受局部脑温变化的影响外,还受外周和下丘脑以外各处中枢温度感受器传入信息的影响。体温调定点学说表明体温调节属于典型的负反馈自动控制,从而使人体正常体温能够维持在37℃左右。
(16).简述影响人体体温正常变动的因素。
正常人的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肌肉活动和情绪等因素而发生变动,但其变动范围通常不超过1℃。(1)日节律。人的体温在1日内呈周期性波动,体温在早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2)性别。成年女性的平均体温比男性高0.3℃。育龄期女性的基础体温(指基础状态下的体温,通常在清晨起床前测量)随月经周期而变动。(3)年龄。新生儿的体温略高于成年人,但其体温调节很不完善,容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老年人的体温较成年人低,可能与代谢水平较低有关,且老年人的调节能力也较差,不能耐受外界温度的剧烈变化。(4)其他因素。肌肉活动、精神紧张、环境温度变化和进食等凡能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都能影响体温;而手术接受药物麻醉可使体温调节能力降低,体温下降。
(17).中暑
中暑:是指蓄积于体内的热量不能向外散发而发生的高热病症,多因高温、高湿环境或受烈日暴晒而引起。
(18).人为什么不宜在高温、高湿环境中进行剧烈运动?
因为人体可耐高温的限度几乎完全取决于空气的湿度和机体的最大发汗速率。如果空气干燥且通风良好,蒸发散热不受影响,人体可在54.4℃的气温下坚持数小时,或在130℃的高温下忍耐20min以上。但若湿度为100%或浸泡于水中,则环境温度在34.4℃以上时体温便随之上升。另外,若机体处于安静状态,中暑一般在体温高达40.6~42.2℃时发生;若进行剧烈运动,即使环境温度仅29.4~32.2℃,中暑也可发生。
(19).试述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肌肉活动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任何轻微的肌肉活动都能使耗氧量增加,机体剧烈运动时的耗氧量可达安静时的10~20倍;运动停止后,机体耗氧量在一段时间内仍维持较高水平。能量代谢的高低可作为评估劳动强度或肌肉活动强度的指标。(2)精神活动。据测定,人在睡眠时与在精神活动活跃时相比,脑内葡萄糖代谢水平无明显差异;人在平静思考问题时,产热量增加一般不超过4%;但在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时,产热量将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精神紧张时出现无意识的肌紧张增强,以及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刺激全身器官和组织的代谢活动加强,导致产热量增加。(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人的进食能使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糖、脂肪、蛋白质三种主要能源物质中,以进食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最为显著,可达进食蛋白质所含能量的30%左右;糖和脂肪的这一效应分别约6%和4%;进混合食物时约为10%。各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的时间进程也不相同,蛋白质的特殊动力效应在进食1h后即开始,2~3h后达到高峰,持续7~8h尚未完全消失;而在糖类,一般仅持续2~3h。由于食物特殊动力效应的存在,因此,医务人员在为患者配餐时,应考虑到这部分额外消耗的能量而给予适当补足。(4)环境温度。环境温度在20~30℃范围内变动,且在安静状态下时,机体的能量代谢水平较低,也最稳定;当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开始增加;在10℃以下时,代谢率显著增加。这是由于寒冷刺激,反射性引起肌紧张增强;当环境温度超过30℃时,代谢率也增加,这是因为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加速,以及发汗、呼吸和心血管等活动增强。
(20).测定基础代谢率应在什么条件下进行?
测定基础代谢率时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清晨,清醒,卧床;空腹,距前次进餐至少12h;测定前静卧半小时以上,全身肌肉放松且无精神紧张;室温18~25℃。
(21).正常人对产热和散热过程是如何进行调节的?
(1)产热的调节。甲状腺激素是参与产热调节最重要的激素。寒冷可刺激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代谢率增加20%~30%,其作用特点是起效较慢,但持续时间较长。寒冷刺激也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使产热量增加,其作用特点是起效较快,但持续时间较短。(2)散热过程的调节。①循环系统的调节:在炎热环境中,受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减少;皮肤小动脉舒张,动一静脉吻合支开放,皮肤血流量增加,有较多的体热从深部被带到体表,使皮肤温度升高,加大皮肤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差;因此散热作用加强;而在寒冷环境中,则发生与上述相反的改变,使皮肤血流量减少,因而散热作用减弱。②发汗的调节:与散热有关的小汗腺分布于全身皮肤,它们受交感胆碱能节后纤维的支配;故夏季应慎用阿托品类M型胆碱能受体拮抗剂,以免引起闭汗。发汗是一种反射性活动。发汗中枢主要位于下丘脑。流入中枢的血液的温度和外周热感受器的传入冲动能刺激发汗中枢而引起发汗;冷感受器的传入冲动则抑制发汗。体液因素与某些药物对发汗也有影响。注射毛果芸香碱等拟胆碱药物可引起发汗。汗腺分泌汗液时,可释放激肽释放酶,此酶作用于组织液中的激肽原,使之转变为缓激肽。缓激肽能使汗腺和皮肤的小血管舒张,增加皮肤血流量,从而加强散热作用。
(22).体质指数
体质指数是体重(kg)与身高(m2)的比值,即体重(kg)/身高(m2),这一指数已被广泛用于判断超重和肥胖。我国成年人的体质指数在24~28为超重,28以上为肥胖。
(23).食物的热价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食物的热价。
(24).简述体温调节的过程。
体温调节中枢接受来自多方面的温度传入信息,它所发出的传出指令又影响多系统的功能,产生多种传出效应。因此,体温调节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当机体内外环境温度变化时,传入信息来自:(1)流经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的血液温度;(2)外周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3)下丘脑以外的中枢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传出效应包括:(1)改变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皮肤血管的舒缩活动和汗腺的分泌;(2)通过躯体运动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在寒冷环境时的寒战等;(3)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改变,调节机体的代谢率。
(25).试述体温调节机制中的传人信息和传出信息。
体温调节中枢接受来自多方面的温度传入信息,它所发出的传出指令又影响多系统的功能,产生多种传出效应。因此,体温调节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当机体内二外环境温度变化时,传入信息来自:流经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的血液温度;外周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下丘脑以外的中枢温度感受器的传入信息。传出效应包括:改变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皮肤血管的舒缩活动和汗腺的分泌;通过躯体运动神经改变骨骼肌的活动,如在寒冷环境时的寒战等;通过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改变,调节机体的代谢率。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