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试】【(中学)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 2014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真题考试
(1).梁代丘明传谱的《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首琴谱,它的记谱方式是()
A.文字谱正确答案A
B.律吕字谱
C.减字谱
D.工尺谱
(2).由马思聪创作,部分主题源自《墙头上跑马》等民歌的小提琴曲是()
A.《摇篮曲》正确答案B
B.《绥远组曲》
C.《西藏音诗》
D.《牧歌》
(3).下列哪首影视歌曲是由赵季平创作的()
A.《绿叶对根的情意》正确答案D
B.《牧羊曲》
C.《信天游》
D.《黄土地》
(4).因创作弦乐四重奏《风·雅·颂》(1983年)而获得国际韦伯室内乐作曲比赛二等奖的我国“新潮音乐”作曲家是()
A.瞿小松正确答案C
B.郭文景
C.谭盾
D.陈其钢
(5).
下面谱例中旋律所代表的地方歌舞音乐是()
A.采茶歌正确答案A
B.芦笙舞
C.二人台
D.囊玛
(6).
下列谱例中的旋律片段出自()
A.《幽兰》正确答案D
B.《十面埋伏》
C.《百鸟朝凤》
D.《老六板》
(7).
下列京剧脸谱属于哪一种行当()
A.生行正确答案B
B.净行
C.丑行
D.旦行
(8).昆曲代表剧目《牡丹亭》作者是()
A.汤显祖正确答案A
B.王实甫
C.关汉卿
D.马致远
(9).1673年葡萄牙传教士徐日昇来到北京,向康熙皇帝进献了管风琴和古钢琴各一台,此时在这两件乐器的故乡欧洲,当地音乐的重要创作特征是()
A.以格里高利圣咏为创作中心正确答案C
B.从半音化走向无调性
C.通奏低音
D.主导动机的运用
(10).
下面谱列中的歌剧咏叹调主题片段是哪位作曲家创作的()
A.贝多芬正确答案D
B.舒伯特
C.格鲁克
D.莫扎特
(11).缺
A.A正确答案D
B.B
C.C
D.D
(12).下列属于表现主义音乐代表的是()
A.德彪西《大海》正确答案B
B.贝尔格《沃采克》
C.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
D.拉威尔《波莱罗》
(13).20世纪50年代.根据其鸟类生态观察笔记,谱写了涵盖l7种欧洲鸟类的钢琴独奏曲的作曲家是()
A.勋伯格正确答案D
B.布列兹
C.蒂皮特
D.梅西安
(14).
下列属于哪个国家代表性的乐器组合()
A.印度尼西亚正确答案A
B.日本
C.黎巴嫩
D.印度
(15).
下面谱例的节奏型是()
A.伦巴节奏正确答案C
B.桑巴节奏
C.探戈节奏
D.华尔兹节奏
(16).
下面谱例中属七和弦的数量是()
A.0个正确答案C
B.1个
C.2个
D.3个
(17).与dim.意思相同的表情术语是()
A.cresc.正确答案D
B.rit.
C.sim.
D.decresc.
(18).《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的体裁是()
A.艺术歌曲正确答案B
B.进行曲
C.抒情歌曲
D.叙事歌曲
(19).
下图中的曲艺形式主要流行于哪个地区()
A.江浙正确答案A
B.东北
C.云贵川
D.闽粤
(20).音乐心理学家爱德华-戈登认为,音乐才能的发展达到平衡是在()
A.6岁正确答案B
B.9岁
C.12岁
D.15岁
(21).举办各种类型的演唱会、音乐会,为学生提供充分展示音乐表演才能的机会,体现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中哪一个模块的内容()
A.歌唱模块正确答案A
B.音乐与舞蹈模块
C.创作模块
D.音乐鉴赏模块
(22).近代我国由于兴办学校而产生音乐课程.学校音乐教学开始了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A.教授歌曲正确答案A
B.教授诗歌
C.教授欣赏
D.教授识谱
(23).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提倡从幼年时期开始,运用民族的、地方的语言,帮助儿童形成特定的音乐思维方式和语法结构,使得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教育理念是()
A.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正确答案B
B.母语音乐教育
C.审美音乐教育
D.实践音乐教育
(24).主张“音乐教学应该透过实际的音乐经验,唤起学生的音乐知觉和情感,发展学生的美感知觉与回应能力”的音乐教育学者是()
A.戴维·埃里奥特正确答案A
B.哈里·布劳迪
C.贝内特·雷默
D.詹姆斯·默赛尔
(25).
下面谱例中的旋律片段运用了哪一种复调创作技术()
A.重复正确答案D
B.变奏
C.模进
D.模仿
(26).
为训练学生合唱时的声部独立与和声感,张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组同时练唱SwingLow,SweetChariot和AllNight,AllDay两首歌曲,此活动运用了哪种演唱形式()
A.齐唱正确答案C
B.轮唱
C.异曲同唱
D.固定音型伴唱
(27).《春节歌舞》以春节这一传统文化为教学全线,以音乐为切入点,综合了舞蹈、表演、美术、主持与乐编等艺术形式,充分地表现了“年文化”的教学主题,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上述教学观点的是()
A.音乐与姊妹艺术相结合正确答案A
B.音乐与戏剧相结合
C.音乐与舞蹈
D.音乐与文学相结合
(28).乐队训练是学校课外音乐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在指导学生民族管弦乐队排练时可以用来定音的乐器是()
A.二胡正确答案B
B.笙
C.古筝
D.琵琶
(29).音乐课上,何老师给出“暴风雨”主题引导学生利用钥匙、笔盒、桌椅、易拉罐、水杯等物品,即兴敲击不同的节奏,体验不同的音响效果,上述音乐教学内容属于高中音乐课程的哪个模块()
A.音乐鉴赏正确答案D
B.音乐与舞蹈
C.音乐与戏剧表演
D.创作
(30).要求: (1)用下列谱例中a、b两个乐句和自己创编的两个乐句构成四个乐句乐段。 (2)乐段的结构为起承转合。
(31).
分析《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主题旋律。
要求:
(1)说明该旋律的调式调性。
(2)说明该旋律主要发展手法。
(1)此主题旋律为a和声小调。 (2)首先第一小节使用的是一个主和弦的分解音,明确调性,接着本主题旋律使用严格模进的手法进行发展,原型为第三小节,依次进行一个二度的下行模进,二度模进音程度数跳动小,整体旋律进行平稳。 (3)这段旋律是作品《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的主题旋律,又叫珀塞尔主题部分,是乐曲的呈示部。它先是通过整个管弦乐队的合奏展示出珀塞尔的音乐主题。这个主题庄重宏伟,具有十分雄壮的气势,这个主题奏完后,按照木管乐器组、铜管乐器组、弦乐器组、打击乐器组、最后再次整合管弦乐队全部乐器,按照这样的顺序,先后五次变化重复进行演奏。
(32).
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按照下列要求进行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选修“音乐与舞蹈”模块的学生
教学内容:“走进维吾尔族舞蹈世界”
教学重点:了解维吾尔族舞蹈音乐的基本特点,并能配合音乐学跳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
舞步。
要求:
(1)设定教学目标。
(2)针对教学重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与过程。
教学材料一
“走进维吾尔族舞蹈世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和韵律,感受维吾尔族舞蹈独特的艺术特色,主动探索维吾尔族舞蹈与生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参与舞蹈体验,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感受表达对舞蹈作品的理解并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合作,加深对舞蹈动作的了解,准确把握舞蹈风格。
【知识与技能】学会维吾尔族舞蹈中赛乃姆舞蹈的三大步伐的基本动作,并在学习中进一步加深对基本体态和律动的肢体体验。
(2)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
1.了解学生舞蹈知识储备,为同学们表演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2.导入本课教学内容,教师出示课题名称。
3.教师介绍维吾尔族舞蹈的形式及风格特征。
二、维吾尔族舞蹈的学习
(一)基本体态及律动的学习
1.观看完教师的表演后找出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体态及律动,并在教师的带领下尝试练习。
2.教师介绍维吾尔族舞蹈动作韵律的特点:挺拔而不僵,微颤而不窜,上身撒得开,脚步不离散,摇身带晃头,耸肩绕手腕,技巧多旋转,节奏多附点。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以传情达意。
3.总结出维吾尔族舞蹈脚步动作是弱拍处给予强势的处理。
4.探索维吾尔族舞蹈特点的形成原因。
(学生交流探索)
5.教师点评并引出赛乃姆舞蹈: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如最常见的托帽式、挽袖式、拉裙式、嘹望式、抚胸式等。赛乃姆的舞蹈风格特点和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性格、服饰等特征是分不开的,表
现了维吾尔族人民风趣乐观的精神面貌。
(二)赛乃姆舞蹈基本动作的学习
1.赛乃姆步伐的学习。
(教师示范引导学生学习 “三步一踢”“踏蹲旁点”“垫步”三大步伐)
2.赛乃姆舞蹈组合的学习。
3.教师示范,学生模仿。
4.播放歌曲《送我一枝玫瑰花》跟随音乐练习舞蹈组合动作。
5.学生分组,各组由小组长组织大家练习所学的动作,然后进行组内评价,相互帮助,纠正错误动作,以提高全组学习效果。
(三)巩固提高
1.教师展示一段舞蹈组合,请学生听一听这段舞蹈运用了什么伴奏乐器。
2.学生讨论并回答。
3.教师点评并介绍维吾尔族舞蹈常用的伴奏乐器:主要有手鼓、铁鼓、热瓦普等,主要鼓点是:
4.教师踏着鼓点给学生即兴表演一段维吾尔族舞蹈。
5.教师利用维吾尔族特色乐器伴奏,请学生根据音乐节奏自由发挥,即兴创编舞蹈。
三、拓展提高
1.教师播放录像片段,请同学们判断是不是维吾尔族舞蹈。
(教师播两段舞蹈)
2.学生观看视频并探讨舞蹈特点。
3.教师引导学生从体态、动律、动作特点、音乐等方面来判断。
4.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
四、总结
本节课学习了维吾尔族舞蹈,除此之外,我们国家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傣族、苗族、土家族等的舞蹈也都风格各异,而且与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希望大家走进生活,用我们的双眼去观察生活,并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对这些民族的风土人情多做了解,为我们以后更快更好地掌握这些民族舞蹈奠定基础。
(33).案例: 一节音乐公开课如火如荼地进行着,音乐老师非常投入地描绘着音乐之美。她充满感情地问:“这么美的音乐,同学们喜欢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这时,学生中却突兀地响起一个不同的声音。“不喜欢”,一个男生说。老师未予以关注,继续充满感情地说:“多好的音乐啊,同学都很喜欢,那我们再来听一遍。”还是那个男生在嘀咕着“一点也不好听”,但声音明显轻了。老师还是未予以关注,课堂继续保持着热闹的氛围,男生再也没有发表意见了。 问题:依据《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实验)》基本理念,对上面的教学案例片段进行分析,并简述你的观点。
这个案例是一个问题案例。 本节课是公开课,从案例中我们会发现老师非常投人地教学,引导大家去欣赏音乐之美,应该在课前进行了精心的准备。并且这位老师也能让课堂保持者热闹的气氛,足见整堂课还是比较井井有条的。 但是在这井井有条中也存在一些 “瑕疵”,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同学可能对课堂的兴趣不大,枯燥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该教师虽然教学活动比较贴合学生的发展,但是没有关注到学生的兴趣,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培养兴趣爱好”这一理念的施行中,做法欠妥。在学生进行提出不喜欢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并未作出回应,而是选择忽略不和谐的声音继续开展教学,不符合新课标中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这一理念。 教师应该灵活应对这类教学事件,充分发挥才能,用创造性的艺术策略解决问题,如充分听取学生的异议,并与学生展开一场音乐之美的讨论,一起去发现音乐的美。
(34).缺
此题目数据由翰林刷题小程序免费提供

扫描二维码免费使用微信小程序搜题/刷题/查看解析。
版权声明:本文由翰林刷题小程序授权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